
类别:行业新闻 发布时间:2025-02-21 02:31:24 浏览: 次
一场由国家政策引领的“智改数转”风暴,正如春雷般轰鸣而至,震撼了整个中国制造业。这是一场关于数字化转型的深刻变革,它不仅是对传统生产模式的重塑,更是对未来竞争力的提前布局。在这场波澜壮阔的转型浪潮中,长虹以它独有的姿态,演绎着一场由“智”而“数”的华丽蜕变。
为何长虹要毅然踏上这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转型之路?答案或许就藏在它独特的产业基因之中。肇始于1958年的长虹不仅拥有坚实的制造业基础,为智改数转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实战经验;更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内深耕细作,为长虹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创新动力。如今,长虹正以其深厚的制造业基础和电子信息产业的研发优势,引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数智化转型。这不仅是长虹自我革新的壮举,更是中国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
1958年,在四川绵阳城郊的一片农田中,“四川无线电机器厂”如火如荼地开始建设,它就是“长虹”前身,在当时中国工业几乎零起步的阶段,它就像新中国工业化浪潮中崛起的一颗新星,凭借精良的工艺和严苛的质量标准,为中国工业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78年改革开放浪潮席卷全国,上级领导给予长虹厚望说:“长虹要成为一个生产全面电子产品的工厂。”80年代的中国正逐步告别贫困,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与日俱增,电视机成为人民追求品质生活的象征。彼时的长虹,早以洞察到国家经济形势的转变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将转型的方向瞄准到生活三大件之一的电视机。
没有资料,没有专用工具,没有资金,更没有经验,但这并没有吓退长虹,在什么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长虹硬是靠着“摸黑走夜路”的自主开发,壮志满怀的开始电视机的试制工作。1972年12月,长虹第一台黑白电视机试制成功。它的出现被称为是石破天惊绝不为过,就此掀起了一股“电视热”。
步入1980年,彩色电视机成为当时人们的时尚之选,然而国内市场基本上都被国外品牌占据,高昂的价格让普通家庭难以承受。“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这绝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中国制造业一直拥有的担当与责任,也是长虹“以产业报国,以民族昌盛为己任”的初心使命。
为了更好地发展电视产业,长虹引进第一条彩电生产线,这一举措不仅填补了国内彩电生产的空白,更为长虹彩电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986年8月,长虹彩电配套生产工程落成暨长虹第一条彩电全自动流水生产线建成投产。
随后,通过规模化复制彩电生产线,长虹逐步走向大规模化的生产阶段。引进技术再创新、自主研发规模化制造,长虹通过一系列操作将家电产品“奢侈品”标签撕下,凭借优质实惠的大屏幕彩电,让中国千万百姓家庭提前十年看上了质优价廉的大彩电,也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彩电的大发展,也让长虹一举成为当时当之无愧的“中国彩电大王”。
这里不得不提的是,长虹推出了划时代产品——CJ37A彩电,这台国产彩电凭借出色的性能和实惠的价格,在市场上掀起一阵热潮。它不仅打破了洋品牌在国内彩电市场的长期垄断,为国产彩电开创了新时代,成为国内彩电市场的重大转折点,也让长虹一举成为行业领军者。
1994年,长虹挂牌上市,成为沪市第一蓝筹股,市值高达3690亿元,再次成为市场热点,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充足资金支持。有了资金保障,长虹发展势如破竹,到1997年,长虹电视占据了35%的市场份额,纯利润达到26.12亿元,真正成为民族品牌的标杆。
从“试制电视机”到“自制电视生产线”,再到“引进自动化彩电生产线”和“兴建彩电工程”,40多年来,长虹不仅完成了从小屏到大屏、从黑白到彩色的飞跃,成为中国彩电发展的一个缩影。多年发展中,长虹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推陈出新,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正是靠着这样稳扎稳打的精神才逐渐发展成为全球家电市场的引领者。
“长虹要成为一个生产全面电子产品的工厂。”即便成为家电市场的引领者,长虹仍没忘记当初领导的殷殷嘱托。面对波诡云谲的市场,长虹主动迎接改革大潮,做改革创新的“弄潮儿”。
近年来,长虹通过内部孵化、外部收购等多种方式,实现业务上的多元化、多业务布局,围绕上下游价值链,打造了多个产业领域的“隐形冠军”。
长虹华意压缩机已连续12年产销量全球第一,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冠军”,凭借高效节能、稳定可靠的性能,赢得了全球众多冰箱制造商的青睐;长虹爱联科技所研制的无线联接模组产品市场占比超27%,成功实现该领域产品的国产化替代,并成为了中国最大无线连接模块供应商,与国内外知名互联网企业和厂商保持密切合作关系。
在物联网领域,长虹佳华携手EMC、IBM等十余家全球领先的数据存储业务服务商,完成解决方案的积累,满足了各行业的存储需要。目前,长虹已成为中国最大数据储存方案提供商。长虹电源则承接了包括复兴号、和谐号以及磁悬浮列车等在内的众多国家重大轨道交通配套项目。
这些都还是冰山一角,全球最大的冰箱压缩机提供商、中国最大的物联网模块提供商、中国最大的数据储存方案提供商、中国最大的航空电源提供商、中国最大的氧化铍陶瓷提供商……这些“隐形冠军”称号都属于长虹。
从期初的电视兴业,到信息电子相关多元拓展,长虹已成为集消费电子、核心器件研发与制造为一体的全球化综合型科技企业。当前长虹已拥有四川长虹、长虹美菱、长虹华意、长虹佳华、长虹能源、中科美菱、华丰科技等7家上市公司,以及3家新三板挂牌公司。
单从这七家上市公司身上,外界就能看到一个面向新时代、加速转型步伐的多面长虹:是集消费电子、核心部件等研发与制造为一体的跨国集团;是围绕家电主业延伸上下游价值链,打造出多个“隐形冠军”的引领者;是强化传统优势并积极培育新增长极的物联网科技创新者……
在行业专家看来,长虹系已经构建了多元化业务体系,ToC和ToB板块各自都形成了较强的竞争力和增长动能,在家电、能源、上游器件等领域都有上市公司布局,形成的资本“航母舰队”对业务也提供了有效支撑,新的庞大资本版图逐步清晰,“业务+资本”双轮协同驱动发展的格局已经显现。
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长虹原有的家电领域也在推动智能制造升级和产业深耕。作为中国家电业代表,四川长虹家电业务规模占比进一步扩大;长虹美菱作为新白电航母,正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被誉为“世界冰箱的心脏”的长虹华意连续九年产销位居全球行业第一,更是连续十三年保持着国内冰箱压缩机行业市场份额第一……长虹控股集团多元化的产业布局,正驱动更大的可能,成为企业打开新局面的“压舱石”。
长虹的诸多隐形产业冠军的获得并非偶然,这些“产业冠军”是主动战略调整和管理变革的硕果。在试点中探索、在探索中改革、在改革中发展,作为四川省国企改革首批试点企业,长虹并不缺改革创新的基因,从成立之初至今,长虹一直肩负着全省国有企业体制机制转变试点的重任。1993年,长虹成为全省首批10个股份制改革的国企之一,1994年3月11日,长虹在上交所正式挂牌上市;2014年,长虹成为全省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的综合改革试点企业,2015年6月正式改组为四川长虹电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长虹在多元化产业布局推进过程中,持续推动深化国企改革,以“混”为手段,达到“改”的目标,为集团多产业、多业态提供支撑。
在机构改革的同时,战略调整和管理变革也与时俱进。90年代末期,长虹决定开启相关业务多元化之路,以“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决心,退出与主业不符、不能为公司创造价值的业务。在这一战略指导下,长虹收购美菱电器和华意冰箱,完善“黑电+白电”的产业布局。同时,在白电领域形成“核心部件+整机”完整产业链,推动产业发展迈入高附加值领域。
如果把目光聚焦到长虹控股集团对子公司的经营管理上,会发现长虹也自有一套逻辑。为提升子公司的经营自主性,长虹控股集团的架构规划转变为“若干上市公司和新兴产业”为主的扁平化资本和管理,既有控股公司权力清单的“充分授权”,也有人才培养、战略牵引、监督协同等核心功能支持。
由此,长虹旗下各业务平台和子公司能够借集团平台达成全方位、深层次的战略协同,打造“2的N次方”优势融合。即便是处于竞争关系的公司,因为公司经营的自主性,也能第一时间应对变化,激发内部协同创新的活力。加上“风险共担、利润共享”的长效激励机制,从而带动了长虹控股集团旗下新能源、爱联、华丰等十余家子公司实现内部的再创业,激发各产业公司发展的活力和斗志。
以长虹爱联科技为例,长虹爱联科技前身是长虹旗下的高频事业部,专注做射频和模拟射频技术,也就是电子调谐器(俗称:高频头)。随着集成电路产业的飞速发展,“高频头”很快被一种超高集成度的硅电子调谐器所取代,整个部门一度陷入经营困境。就在大家一筹莫展时,物联网的东风让大家看到了转机,长虹控股集团批准以事业部为单位进行内部孵化。经过三年多时间的挑灯夜战,2016年,新品研发问市,创造了国内首家国企物联网模组的先例。如今,长虹爱联科技已成为了中国内地最大的物联网无线联接模组与感知应用产品及服务的研发与智能制造基地,其生产的无线联接模组产品市占率超过27%,把原来完全被国外把控的市场抢了回来,成功实现国产化替代,是中国物联网无线联接行业的隐形冠军。
企业要发展,关键在于人才,尤其是核心人才,激发人才的积极性,体制机制改革是关键一招。根据重点研发攻坚方向,找到技术带头人和骨干团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走自主研发之路;通过建立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转化成经济效益。长虹爱联科技的改革之路便是按照这个思路展开的。
掌握竞争优势的前提一定是组织机制和体制等创新,也正是这样的管理机制,让长虹的多元化布局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成效颇为显著。以改革突出主业激活和新兴产业再生,以完善管理触及社会资源和市场元素的重新配置,长虹不只是走出了自己的转型节奏,更让企业在不确定性的时代大潮中实现了确定性的跨越式发展。
拥有多个产业冠军,长虹靠的不是运气,而是60多年来对自主创新的坚守,在继承老一辈长虹人敢干、能干、不怕苦的精神基础上,“新”长虹人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市场变化,通过不断自主研发和创新修炼内功,让自身的技术实力和产品力持续提升,并以前瞻性的战略转型和布局精准锁定市场先机。
以长虹主业电视为例,1972年长虹首台黑白电视横空出世,正式进入电视行业;最辉煌的90年代,长虹彩电的市场占有率曾达到了惊人的35%。然而长虹没有满足于“彩电大王”的称号,而是不断自我超越,早在2016年,长虹就推出全球首款人工智能电视——长虹CHiQ(启客),成功实现自然语言交互、深度学习和应用软件自动迭代等系统能力的整合,具有自适应能力、自学习能力、自进化能力,而且越来越懂消费者的人工智能电视;一年后,长虹紧接着又成立人工智能实验室,围绕智慧家居和工业互联网展开研究。长虹彩电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长虹科技创新实力的缩影。如今的长虹控股集团,已经从单一的电视升级为集智能家电、核心部件、IT服务、新能源、半导体等产业为主的跨国企业集团。
近年来,长虹坚持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强化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双轮驱动,深化产学研用合作,创新成果加速转化。在内部架构上,长虹构建形成“应用基础技术、共性技术、产品与制造技术”三层技术创新体系,在人工智能、信息安全、新能源材料等领域储备技术成果,如今已拥有国省级创新平台49个、“专精特新”企业19家。
外部协同上,长虹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创新生态,与清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科大讯飞等科研机构、知名高校、企业达成了战略合作,推进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聚焦产业链,长虹建成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等在内的100个创新平台。可以说,“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已经全面融入了长虹科技创新的日常。
据悉,长虹依靠“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在轨道交通电源系统、高速连接器等核心部件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并把成果转化成产业,以产业发展推动整个产业链、供应链的升级。
伴随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健全的,还有长虹控股集团大手笔的科研资金投入。以长虹华意为例,近5年来用于技术研发的投入就累计超17亿元,每年研发经费都占营收的3%以上,拥有国家专利技术533项,包括49项发明专利。
作为中国制造代表之一,长虹新时代的“产业报国”,是瞄准高端产业和科技前沿,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打造硬核科技,勇攀技术高峰。
梳理长虹的动作可以发现,高端前沿、硬核科技已成为长虹科技创新的关键词。近年来,长虹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组建人工智能、信息安全、新能源材料实验室等三个灯塔实验室,作为长虹三层研发体系中最顶层,肩负着前沿技术研发和孵化,抢占全球技术制高点的使命。同时,加强产业技术创新。AI电视、CHiQ智汇家、M鲜生冰箱等产品和技术,都是长虹产业技术创新升级的代表作,也让消费者感受到了“科技长虹”直击用户痛点的实力和魅力。
既有战略高度,又有产业落地,这是长虹从家电巨头向科技产业巨头华丽转身的重要支撑。
欲应时代之务,必先审时代之势。长虹一次次创新突破,一次次引领潮流,紧跟时代朝向和市场步伐,聚焦技术前沿领域,一张长虹实力“蓝图”已然绘就:长虹迈出从制造向智造转型升级的步伐,现已具备零部件到整机的系统制造力,以及在关键器件领域、核心部件领域的智能制造力;长虹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在强化智能家电业务、核心部件、IT服务等产业链路式布局的同时,还加速布局核医疗、半导体等新兴产业;长虹整合资源激发活力,在资本市场形成“7+3”的新局面,即7家上市公司、3家新三板挂牌公司,初步建成了一艘以产业和资本双向赋能的“企业航母”。
优秀的企业永远不会停止冲刺的步伐,如今长虹又开始向“智能智造”鸣枪起跑。
其实,长虹的智能制造转型由来已久。早在2009年,长虹在部分业务领域就已经开始了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的初步探索,彼时,长虹前瞻性地布局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前沿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研发经验和技术成果。这些技术不仅让长虹的产品更加智能化、便捷化,更为其数智化转型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同年,长虹华意旗下加西贝拉就开始实施自动化改造,经过不断迭代升级,建成了行业领先的压缩机制造数字化工厂,它的高效节能技术,让长虹的家电产品更加环保、更加节能。这一先行先试的数字化改造经历,也为长虹控股集团日后实行全面的“智改数转”积累了宝贵的基础和经验。
长虹的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家居产品中有广泛应用,通过物联网,用户可以用手机App远程控制家电设备。长虹的物联网模组技术还广泛应用于智慧城市、智慧教育、智慧交通等多个领域。2020年2月,全球首款5G工业互联网模组在长虹顺利下线月,长虹爱联科技成功研发首款国产小体积5G通信模组;2024年2月,长虹爱联科技批量下线搭载星闪联接技术的行业首创智慧物联模组……由此,长虹形成了WIFI模组、星闪模组、AI模组年销售1.5亿只的规模,这些产品也广泛应用于智能家居、智能传感、安防、智慧城市、智慧教育、智慧交通等多个领域。长虹的物联网技术推动了各行业的智能化进程,通过不断的创新和研发,长虹正逐步构建起一个万物互联的智慧世界。
2017年,长虹响应中央号召,启动了基于全流程数字化贯通的、数据驱动并行决策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规划,联合多所知名高校和企业推进了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建设。2023年,长虹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成功入选工信部公布的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双跨平台)名单,成为四川省首批国家级双跨平台,实现了四川在双跨平台领域零的突破。长虹双跨平台还打造了1个数实融合平台底座、3类“智改数转”解决方案、N个典型应用场景的“1+3+N”的服务模式,以解决实体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诸多难点痛点。2024年,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2024年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动态评价结果”中,长虹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排名上升了11位,显示出强劲竞争力。
长虹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以设备、平台以及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区块链、5G边缘计算等软硬件技术为支撑,打造了覆盖前端零部件加工、整机装配、检测包装、成品入库以及物流配送的整个生产闭环。这一平台不仅实现了复杂产品的大规模个性定制,还创新了全流程数字驱动产品制造模式。通过这一平台,长虹的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产品质量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5G技术与互联网的融合,为制造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在5G技术领域,长虹成功研发出了一系列5G通信设备,它们被广泛应用于智能制造、智慧城市、远程医疗等领域,为长虹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长虹控股集团在绵阳投产的国内首条“5G+工业互联网”智能电视大规模定制生产线%,成为智能制造领域的新标杆。5G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为个性化定制和柔性生产提供了可能。
多年来,长虹在电子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上投入了大量的资源,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储备和人才资源。这也是长虹成功进行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底气。无论是5G技术的突破,还是人工智能、物联网的创新和探索,长虹一直都走在时代最前沿。这些举措都为长虹后续的“智改数转”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内外兼修的产业布局,让长虹在面对智改数转的浪潮时,拥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长虹深知,数字化转型不是简单的技术堆砌,而是对传统生产模式、管理理念乃至企业文化的全面革新。因此,长虹从顶层设计入手,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数据为核心,推动生产流程再造、供应链优化、产品智能化升级等一系列变革,力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数智化的新姿态,实现弯道超车。
“智改数转”标杆工程建设启动大会在当天召开,来自长虹的高层管理者、技术精英、行业专家以及合作伙伴们齐聚一堂。巨大的LED屏幕上,滚动播放着长虹过去几十年来的辉煌历程,与即将开启的数字化新篇章形成鲜明对比,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从“制造”到“智造”的华丽转身故事。
“今天,我们站在历史的交汇点上,面对全球产业的深刻变革,长虹必须主动求变,以‘智改数转’为引擎,驱动产业升级,重塑竞争力。这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引领潮流,激发产业新活力。”会上,长虹控股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杨军发表了激情洋溢的致辞,他的话语如同号角,吹响了向数字化、智能化进军的集结令:随后,一系列精心策划的项目展示和技术演示,将大会推向高潮。从智能工厂的模拟运行,到大数据平台如何精准预测市场需求;从人工智能在生产线上的灵活应用,到物联网技术如何实现供应链的高效协同,每一个场景都生动展现了数字化转型将如何深刻改变长虹的生产模式和商业模式。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长虹还与多家国际领先的科技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探索智能制造的新路径。这些合作不仅为长虹的“智改数转”之路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也彰显了其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合作、共赢未来的开放姿态。
长虹正以全新姿态,拥抱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的浩瀚蓝海。通过坚持“自主+协同”创新的路径,长虹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技术、设备、产线等领域不断突破。在全球范围内,长虹对22个制造基地、65个制造工厂进行了智能化升级改造。这些改造不仅涵盖了生产线和设备的智能化升级,还包括了管理信息化、生产精益化等多个方面。
如今,长虹的智改数转之路已初见成效,智慧工厂、智能产品、数据驱动的决策体系……这些曾经遥不可及的愿景,正一步步变为现实。长虹的故事,就像是一曲激昂的交响乐,奏响了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最强音。
生产线上,机器人手臂灵活自如地组装着产品,AGV小车在车间内穿梭自如,将物料准确无误地送到指定位置。自动检测设备对元器件进行精准检测;工人们坐在电脑前,通过智能系统监控着生产线的运行情况,只需轻轻一点,就能完成对整个生产线的调度和管理.......这些场景已经成为长虹数智化转型的生动写照。
先进的智能制造设备和系统的投入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稳定性,减少了人工干预和错误率;AI视觉检测等技术,则实现了对产品质量的精准控制和实时监测,确保产品质量符合客户要求。
例如,长虹华丰科技自研的5G+AI视觉检测设备,通过智能化传感器、工业机器人、AI视觉检测等智能化技术,使得产线%。应用到检测线后可依次通过多个工位,拍下20多张不同角度照片,检测精度达到微米级,这是人眼借助显微镜也难以达到的精度。这项成果在2023年获得了“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这也是中国人工智能学会颁授的国内行业最高荣誉之一。5G+AI视觉检测设备应用到长虹旗下的冰箱压缩机制造产线,解决了多零件动态间隙波动的行业难题,实现了国内变频压缩机转子智能精准装配技术从无到有的突破,压缩机生产节拍跃升至5.2秒/件,大幅领先行业,助力长虹华意压缩机连续12年全球领先。
长虹的智能制造系统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减少浪费和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和运营成本。数智化转型还带来了库存管理的改善,减少了库存积压和资金占用。在长虹智慧显示制造工厂,单台电视制造成本下降33%,库存成本节省近亿元。
和智能制造相配套,长虹在运营管理方面也实现了智能化变革,能够实时了解企业的运营状态和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生产计划和产品策略,为企业提供数据分析、预测和决策支持等功能,不仅提高了客户满意度,还能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和挑战,增强长虹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长虹佳华正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业务流程进行改造升级,提升运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典范企业。其数智化建设不仅实现了“提质增效”,还拓展了业务范围和市场空间。通过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实际业务场景相结合,长虹佳华开发出一系列数智化产品工具,使企业管理更加精细化和高效化,为企业决策提供有力支持,帮助企业推进业务模式创新,拓展市场空间,寻找新的增长点。
数实融合是长虹实现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方向。基于几十年打下的制造业基础和电子信息产业的研发优势,通过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长虹充分发挥“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优势,联合生态伙伴,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对内加速智改数转,打造新质生产力;对外带动制造业上下游企业参与共建数字化“双链”,发挥大型国有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为川渝乃至全国千行百业的数智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持。另一方面,长虹还将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通过与国际知名企业、科研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积极参与国际技术交流活动和技术标准制定工作,推动数字化转型和数实融合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和应用。
长虹,这家始创于1958年的国企,曾数次站在历史转型的节点上,但每次都完成完美的转身,历经多次时代大潮冲击仍能弄潮时代,彰显出强大的发展张力。透析背后力量,不难发现,多产业布局、科技创新和管理机制的深化改革,正是这种独特的长虹发展模式,才构成了长虹引领中国企业穿越产业低谷,步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底层逻辑。
随着覆盖智能家电业务、核心部件、IT服务等成熟产业,以及新能源、智能制造、生物医疗等新兴产业的新版图徐徐铺开,未来,长虹将在时代竞争中释放更多多元化协同发展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