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行业新闻 发布时间:2024-06-20 03:19:02 浏览: 次
即将在国家会展中心(天津)举行。经国家批准,博览会由天津市人民政府、重庆市人民政府联合、轮流举办,6月20日到23日在天津首办。
“大会突出专业性、广泛性、创新性、参与性、国际性、开放性六大看点。”天津市副市长朱鹏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以会兴业形成产业合作新成果,为我市加快构建以智能科技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蓄力赋能。”
2023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含智能制造)总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43.5%,汽车产业、航空航天产业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一大批与你我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智能科技和产业就在我们身边,您感受到了吗?
随着智博会脚步逐渐临近,位于滨海高新区的飞腾公司副总经理王瑞彬一直忙着布展工作。本届博览会,飞腾在N25和N31两个展区参展。
最近几天,魔兽世界国服启动内测。在飞腾展厅,工作人员正在用一台全国产化的电脑整机玩魔兽。
“这台电脑用的CPU,是我们最新研发的飞腾腾锐D3000,是公司成立十周年推出的重磅新产品,即将在本届博览会上亮相。”王瑞彬说。
这款CPU集成了8个飞腾自主研发的新一代高性能处理器内核,主频达到2.5GHz。
“换句话说,它的计算能力较上一代提高了2.5倍,是目前国内计算性能和自主安全性都非常高的一款产品。能顺畅运行国内外主流大模型软件、魔兽世界等3A游戏。”王瑞彬说。
自从2014年8月落户天津以来,飞腾公司已经研发了十多款国产CPU。在推动国产CPU“从无到有”、“从可用到好用”跨越的同时,也见证了天津信创产业的发展壮大。
近年来,天津立足滨海高新区,打造“中国信创谷”,培育形成了以飞腾、麒麟、海光、中科曙光、南大通用等为代表的领军企业,形成“CPU-操作系统-数据库-服务器-整机终端-超级计算-信息安全服务”的产业体系,是国内信创产业链布局最为完整的城市之一。
“比如与飞腾最紧密的麒麟操作系统,就在我们隔壁。在飞腾腾锐D3000和其他新产品研发过程中,面对面沟通早已是常态,CPU有哪些新特性,操作系统就会做针对性地开发适配,极大降低沟通成本。”王瑞彬说。
飞腾和麒麟离得究竟有多近?从飞腾公司出来,步行2分钟,就来到了麒麟软件大楼。一楼展厅大屏幕上,正展示着公司操作系统专利、技术、生态等最新成果。
其中,在自主创新生态链上,目前能够适配麒麟操作系统的软件已经达到455万项,应用场景涉及党政、金融、教育、能源、医疗、交通等各个领域。而在3年前,只有5万项。
“目前公司总人数2700多人,研发人员占比7成以上,仅去年研发投入就超过4亿元。”麒麟软件副总经理全龙说。
随着人工智能AI越来越受到关注,麒麟软件正面向国产AI芯片深入优化,目前已经与大模型领军企业达成商业合作,并在国产整机平台上实现基于国产芯片的高效AI模式的训练、微调、推理的功能,与国外主流路线相当。
在公司大厅前台登记簿的“访问事由”一栏里,很多人填写的都是“面试”。全龙说:“我们对人才的渴望很强烈。而且现在信创谷的配套愈发完善,人才公寓就在我们公司旁边,只需要交水电费。大家没有后顾之忧,集中精力搞研发。”
他相信,有这样的产业配套和人才服务环境,会有更多人才选择天津:“我们将持续增强创新研发能力,加快打造世界级操作系统中国品牌。”
前不久,丹佛斯(天津)有限公司高级运营总监张瑞兴得到一个好消息,公司获得了《天津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给予的300万元资金支持。
“这是我们第三次获得智能制造领域的资金支持了。此前,我们先后获得过300万元和30万元的支持。”
丹佛斯是一家从事商用压缩机研发、生产的外资企业,位于武清的生产基地被誉为“灯塔工厂”,同时拥有“全球一流制冷研发和测试中心”。
这几年,公司以年均1500万元的投入,对生产线进行智能化改造。各类机械臂、传感器、视觉识别、数据采集、自动检测等智能化设备星罗棋布,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与2019年相比,公司产品质量提高30%,节能减排降低54%。
丹佛斯武清工厂生产线年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上,天津出台“智造十条”,设立千亿级智能科技产业基金和百亿智能制造专项资金,为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提供真金白银的支持。去年,《天津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印发,聚焦提高产业能级、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创新能力等方面,进一步给予财政资金支持。
“我们得知消息后,马上组织人员申请、答辩,最终获得这笔资金支持。”张瑞兴说。
“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是制造业发展大趋势。我们现在更关注集成工序的数字化,这背后关系到设备、工艺、逻辑、节拍等众多环节的整合,难度猛增。”张瑞兴说。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每年大体量资金投入,对企业来说个挑战。“幸运的是,有天津市相关政策支持,能够有效缓解企业资金压力,这样的政策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研发高级总监马海云说:“丹佛斯自1996年在天津武清建设工厂以来,已经在中国发展了将近30年。除了有生产和采购基地,产品研发也是坚定地放在中国。未来,丹佛斯将有80%的新产品从中国、从天津走向世界。”马海云说。
2024年5月31日7时39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谷神星一号遥十二运载火箭冲向天空,将5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其中,有3颗是新型商业气象空间遥感卫星,可实现对地观测、空间天气监测等功能。
过去,这个产业一直存在研发周期长、成本居高不下、气象数据国产化率低等瓶颈。也正因此,存在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和潜力。
2019年3月,天津云遥宇航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创始人李峰辉毕业于天津大学,曾在航天五院工作,参与过中国首颗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的研制。与他一同创业的,还有多位航天领域的资深从业者,王鹏程就是其中之一。
最初的创业环境,就是一间办公室、一间实验室,没日没夜地研发。做好的样机要到山上做模拟实验,有一次赶上雷雨天气,机器还被雷劈坏了。“好在人没事,那就换一台继续实验。”王鹏程笑着说。
云遥宇航成立不到一年,就拿下了首届天津大学“北洋海棠杯”校友创新创业大赛特等奖,并获得由北洋海棠基金领投、多家基金跟投的千万级人民币天使轮融资。
到2021年12月,公司的第一颗卫星成功发射。为了感谢北洋海棠基金的支持,他们将卫星命名为“天津大学一号”,这是一颗可以提供24小时天气预报初始数据、测量地标、大气和海洋温度的卫星,成本比当时已有的商业卫星大幅减少。
“这项计划是把可收集海量信息的掩星探测载荷放在卫星上,由90颗大大小小的卫星组成的‘人造’星座。预计到2025年底,完成组网的‘云遥星座’将成为全球领先的商业气象星座,开启全球精准气象时代。”
“就在这个项目启动没多久,我们结识了天津市中小企业信用融资担保中心。在了解到企业发展历史、技术产品后,他们在2022年提供了一笔2000万元的担保贷款。”云遥宇航财务经理范敏说,“这也开拓了我们债券融资渠道,相当于多了一条腿走路,资金来源也更加充足。”
为了帮助项目顺利推进,市担保公司仅用3天时间,又为云遥宇航批下1个亿的授信额度,使企业顺利拿到国家相关部委关于云遥星座一期项目的核准。在云遥宇航一楼展厅,超大显示屏连接着太空不同轨道面的卫星,实时记录各项数据。
“目前,19颗卫星每天可生产数万条大气廓线数据。分析处理后,就能供气象、远洋运输、交通、航空等行业用户使用。”王鹏程说,“比如海洋波浪高度和风速,可为远洋运输船只提供路线规划和运输决策,避开极端风浪海域。随着云遥星座进一步完善,
今年全国两会提出,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商业航天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我们干的事情离大家并不遥远,希望通过博览会让更多人了解我们、认识我们,也期待借助这个平台,寻找潜在的合作伙伴,助力企业向未来产业发展。”王鹏程说。
围绕新质生产力,设立“人工智能大模型”、“智能机器人”、“低空经济”、“智能网联汽车”等展团和展馆,一批最前沿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体验将集中亮相。截至目前,已征集拟签约项目129个、总投资超900亿元。“我们坚持‘办展就是办事’,推动’国际化’办展、‘专业化’策展、‘市场化’组展,切实让参展企业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和实惠。”天津市副市长朱鹏说。